安徽农垦集团



农垦: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农垦: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发布日期:2002-11-11 浏览次数:3908

农垦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特殊的需要而创建 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它创建的那一天开始,党中 央就赋予了它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农民和 农村提供示范的历史使命。50多年来,在党中央三 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过三代农垦人艰苦卓 绝的奋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农垦已经建设成 为一个拥有1200万人口、近2000家国有农场、20000 多家二三产业企业、2500亿元资产的经济社会系 统,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们党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的13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 成绩的13年,也是农垦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的 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垦 工作,为农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 条件和外部环境。江泽民总书记先后视察新疆兵 团、河南、黑龙江和海南等垦区,对工作在农垦战 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给予亲切关怀,对农垦的改革 与发展做出重要指示。特别是在视察黑龙江垦区 时,总书记向农垦发出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的号召,不仅使农垦人倍受鼓舞,而且为农垦的发 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中央的方 针政策,近些年来,农垦围绕推进现代化,积极探 索,开拓创新,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一、深化改革,为现代化创造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 制条件
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力的现代化,它还需要有一个 先进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农 垦的改革从过去以放权让利为主的利益调整,转向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产权改革 为核心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农垦系统按照 中央的方针政策,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传统的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发展生 产力和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实施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非国有经济, 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过去,农垦系统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全民所有制经 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各垦区破除国有国营 的单一全民所有制观念,在坚持国有经济为主体的 前提下,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目前已初步形成以 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 局。农业领域,从完全的国有国营变为国家所有、 职工家庭或其他非国有经济组织经营,实现了国有 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到2001年,国有农场 95%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通过土地承包或租赁拥有 了土地使用权。同时,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所有 权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86%的农机具已为职 工个人所有、9%的橡胶树实行了股份合作或作价转 让给职工个人经营。二、三产业领域,90%以上的 企业完成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和股份 制经营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全系统近2万家 国有二、三产业企业改变了国有国营的经营方式,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仅在 1998年至2001年的4年中,农垦系统就对6000多家 二、三产业企业实施了出售、破产、兼并。随着国 有经济在部分领域的逐步退出,非国有经济得到快 速发展。到2001年末,农垦系统非国有经济的经营 单位已发展到34.66万个,拥有资产425.7亿元,从 业人员近130万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3.83亿元, 在农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1% 增加到近29%。特别是在职工家庭副业或庭院经济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工自营经济,以其独有的农垦 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在部分垦区大规模兴起,成 为农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黑龙江垦区为例, 1993年职工自营经济实现总产值10.97亿元,利润 5.33亿元,从业者人均收入1368元,到2001年,职 工自营经济实现总产值已达65亿元,利润23亿元, 从业者人均收入5300元。+ 深化农业改革,构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体 制。1983年,农垦系统针对国有农场农业生产长期 高度集中、吃大锅饭的经营体制,借鉴发达国家的 农业经营模式和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农业 上推行了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大农场套小农 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是,如何使职工家庭农场真 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仍然是农业改革的重要课 题。90年代初期,黑龙江垦区针对兴办家庭农场后 出现的“农场出钱,职工种地”,家庭农场负盈不 负亏的问题,对家庭农场实行了“四到户”和“两 自理”(土地承包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风 险到户,生产费和生活费由职工家庭农场自理)的 改革。这项改革很快在农垦系统全面推开。“四到 户”、“两自理”对国有农场的改革具有突破性意 义,它彻底改变了农业职工的工资分配制度,确立 了他们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生产、投资、利益和风 险主体地位。特别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农垦 系统通过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延长土地承包期,扩 大家庭农场的经营自主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等手 段,使农业职工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 收益权得到保障。目前,在种植业中,实行职工家 庭农场承包、租赁或股份合作经营的土地面积已达 到全系统种植业经营总面积的95%,土地承包期普 遍延长到5-10年,有的延长到30年;农业职工生活 费自理金额近73亿元,自理率达到94%,生产费自 理金额近14亿元,自理率达到90%左右。随着农业 改革的稳步推进,一批具有相当经营规模、以现代 科技装备为依托、能与发达国家农业经营主体竞争 的现代家庭农场雏形,在部分垦区已悄然出现。如 黑龙江垦区,经营旱地1000亩以上和水田300亩以上 的家庭农场已有1万多个。+ 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重塑垦区管理体制。 1995年,农业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农垦经济体制改 革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 神。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垦区管理体 制要逐步向集团化、公司化体制转变的改革方向。 按照会议要求,各地开始对垦区管理体制和国有农 场的制度创新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80%有直属 企业的垦区完成了企业集团的体制改革,垦区原主 管部门与所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朝着母子公 司关系转变,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完善,集 团公司的职能开始向战略研究、资本运作、市场开 拓等方面转移。国有农场的改革也根据实际采取了 不同的改革模式,一部分农场根据垦区产业化经营 和区域布局的要求,改造成了产业化专业公司的基 地或分公司,不再保留原农场的独立法人资格;一 部分农场通过兼并整合,改造成了现代农业企业或 产业化专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为独立的 市场竞争主体;浙江、福建等垦区的一些小农场则 已租赁、转让、拍卖给了社会法人或个人经营,实 行了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在垦区和农场的改制过 程中,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 范,构造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积极创造条 件,实行股权多元化,改变单一国有独资的结构。 三是处理好政企关系,逐步弱化行政管理职能并积 极创造条件把承担的社会职能全部移交出去,实现 政企分开。农垦系统过去所形成的以行政隶属关系 为主要纽带的传统管理体制正在向以现代企业制度 为特征、行政管理和资产联结相结合的集团化、公 司化、产业化的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结构转变。这项 改革是新中国农垦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 深刻变革,标志着传统的垦区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它有利于发挥 垦区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农 垦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垦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 展。+ 推进以减轻企业负担为重点的各项配套改革,为经 济发展、职工增收提供有利的体制环境。一是找到 了一条实现农垦企业政企分开的有效途径。农垦企 业办社会、管社会问题,一直是困扰农垦改革和发 展的大问题。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后,农垦系统根 据中央关于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结合垦区和企业 的实际,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分离企业的 社会职能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将社会职能一次性 全部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有的实行了分项分批逐 步移交,有的在垦区或企业的内部实行了企业经营 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开,还有的在农场设立管 理区,赋予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统筹管理农场的 社会行政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提 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01年末,全系统40%左 右的垦区已制定了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方案,正 在逐步移交或已将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部移交给了地 方政府。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改革开 放初期,农垦企业的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基本上采取 企业自保的封闭运行式管理,不仅保障能力弱、运 行不规范,而且给农垦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1991年以后,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农垦企业以养老保障为重点的劳动保障体系逐 步纳入到全社会的保障体系之中,并逐步得以规 范。到2001年末,全国农垦有228万职工和122万离 退休人员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分别占企 业职工的65%和离退休人员的74%。+ 二、调整结构,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布局的合理化,是现代经济 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对 此,农垦系统上下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 四大以来,各垦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 托,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 产业,并运用先进科技和装备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 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布局合 理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从全国 农垦系统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 1990年的50:33.5:16.5调整为2001年的40.7: 34.7:24.6。部分垦区二、三产业比重大幅度提 高。京津沪等大城市及江苏、浙江、福建、广州等 沿海发达地区垦区的二三产业比重占70%以上。各 产业内部结构变化也进一步优化。在农业结构中, 经济作物和优质产品比重明显增加,畜牧业迅速发 展。在工业结构中,过去结构单一、小规模、低水 平、重复建设、布局分散的格局有了明显改变,初 步形成十大支柱行业,不少行业在国内外市场具有 较强的竞争力。在第三产业结构中,传统的商品流 通业、服务业稳步发展,旅游、交通运输、超市、 批发市场等新兴三产行业迅速崛起,并涌现了一批 知名企业。如上海农工商超市,1994年以200万元资 产起家,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和运作,规模急 剧扩大,到2001年开设直营门点325家,年销售额达 到75亿元,在全国零售商业企业百强排行榜中居第5 位,在全国连锁企业百强排行榜中居第3位。
通过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 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党的十四大后,农垦系统在 农工商综合经营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市场为 导向,大力推进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 化经营,培育了一批优势产业和企业。13年来,通 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对自身资源优势的挖掘,农垦 在优质大豆、专用面粉、优质大米、棉花、天然橡 胶、乳业、种业、剑麻、糖业、酒业等产业领域初 步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一批有较强竞争实力的 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建设了一批规 模大、水平高的生产基地,各具优势的产业化经营 布局基本形成。到2001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 农垦系统已建立与农户有比较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 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有800多个,省级重点龙头 企业47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9个,实现总产值 475.29亿元,产值利税率6.65%,龙头企业销售总 收入为452.6亿元,净利润为18.42亿元。其中天津 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 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集团、广东东方剑麻集团有 限公司等大型龙头企业已经逐步成为本产业的中坚 力量,并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如“王朝”带 动1万农户,吸纳3万农民就业;“光明”已成为辐 射全国多个省市区,集科研、育种、奶牛饲养、乳 制品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大型股份上市公司;“完 达山”带动全省22个县市10万头奶牛,受益农户3万 户,人口12万人;“东方剑麻”带动了1万农户。通 过产业化经营,改变了农垦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 的传统,实现了农产品加工的多次转化和多次增值 增效,提高了农户收入以及农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 发展能力,也为农业现代化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 地。+ 用先进科技、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 现代化。13年来,农垦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速技术 进步,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现代化。在农业领 域,广泛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装备,特别是 一些垦区在若干关键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大面积推 广,使得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效益水平大幅度提 高。如新疆兵团在节水灌溉技术上的突破,在较短 时间内发展到170多万亩耕地使用大田膜下滴灌技 术,创造了农田大面积应用规模上的世界第一。这 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发了灌区内农业生产的变革,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用水方式,农业生产方式 和农业结构,极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了生 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建设。黑龙江垦区奶牛业实 行的规范化饲养、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及饲 料加工机械化、挤奶机械化等,从根本上提高了奶 牛科学饲养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云南垦区在橡胶 栽培技术上的突破,使垦区大面积干胶平均亩产连 续多年超过100公斤,成为世界上单位面积产量最高 的地区之一,割制技术改革和全面推广,在短时间 内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目 前,农垦系统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 农业新技术的覆盖率达到7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达到80%以上。在工业领域,以技术改造为重点, 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淘汰旧设施,改进落后工艺 和装备,主要工业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适应国内外市场竞 争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为技术进步和 产业升级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
调整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具有农垦特色和优势的产 业带。1989年以来,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双重作 用下,农垦产业布局逐步得到调整,区域资源的优 势进一步得到发挥,长期以来垦区发展特色不突 出、农业生产“小而全”的格局被打破,符合垦区 资源特点、体现垦区优势、经营效益好的产业带和 产业群正在形成。如北京、上海等城郊型垦区的都 市农业,黑龙江、内蒙垦区的优质粮豆生产和畜牧 业生产,新疆建设兵团的棉花和畜牧业,海南、云 南垦区的天然橡胶及热带稀有果品,广东、广西垦 区的剑麻和糖业,江苏、安徽等垦区的种业等等。 目前,以粮豆生产为主的黑龙江、内蒙古等垦区提 供的商品粮总规模达到700多万吨,占农垦商品粮总 量的60%以上;以棉花生产为主的新疆兵团、湖北 等垦区生产的棉花达到83万吨,占农垦商品棉的 90%以上,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20%左右;以天然 橡胶生产为主的海南、云南垦区年产干胶35万多 吨,占全国天然橡胶总产量的75%;以乳业生产为 主的北京、上海等城郊垦区年提供液体奶75万吨, 占大中城市供应量的50%。+ 三、扩大对外开放,为现代化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 现代化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概念。特别是在经 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衡量一个产业或者一 个经济系统的现代化水平不能不看它的开放程度、 国际化程度。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农垦系 统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特别是与国外的经济 技术交流和合作很少。改革开放后,这种局面有了 很大的改观。90年代以来,农垦系统开始实施全方 位对外开放战略,加速了农垦经济与国际接轨的进 程,促进了垦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技术、装备 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引资结构发生变化,投资效益明显提高。过去农垦 系统引进的外资以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投资为 主,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外商 投资的项目增加,领域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由加工 业向第一三产业扩展,项目的技术水平和效益水平 也有明显的提高。如黑龙江垦区,“九五”期间完 成利用外资项目27项,实际利用外资1亿多美元,项 目涉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海 垦区目前正常运营的三资企业达52户,注册资本 (换算成美元)近3亿美元,2001年营业收入42亿 元,利润3.5亿元,创汇3000多万美元。+ 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了发展空间。随着农垦 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许多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 的开发境外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如在圆满 完成对外援助项目的同时,还在非洲、独联体国 家、东南亚、拉丁美洲创办了一批能够发挥农垦自 身优势的农牧企业,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新疆 兵团已经在12个国家设立各类境外企业19家,如与 古巴合作兴建的新天古巴水稻试验农场,其水稻单 产是当地的5倍以上。广东农垦在所罗门创办的华罗 家禽有限公司,生产的雏鸡和鸡蛋等产品已经占有 当地60%以上的市场份额。江苏农垦积极实施“非 洲工程”,在赞比亚办起友谊农场、喜洋洋农场和 中华农场,拥有了3万亩土地的永久性产权。10年 来,这三个农场向赞比亚累计提供粮豆2万多吨,鲜 奶1000万公升以及在量的肉类、蔬菜,并向社会提 供了400多个就业机会,得到赞比亚政府、我国外交 部和外经贸部的一致好评。黑龙江农垦通过劳务输 出,在俄罗斯的5个地区租赁经营耕地总计15万亩, 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采伐生产,对丰富当地 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农垦 在境外的4个项目,也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特别是 设在莫斯科的北京烤鸭店有限公司,去年3月正式开 业后,当年实现营业收入30万美元。+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的 出口是农垦的传统项目,主要是大豆、棉花、茶 叶、水果等大宗农产品及猪牛羊等畜产品的出口。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不断适应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 变化,调整出口结构,以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开拓和 占领国际市场。2001年,出口总额达到86.24亿元, 是1989年的3倍,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25%, 年出口总金额超亿元的垦区已经发展到14个。另据 对24个垦区的调查,截至2001年,年销售额在100万 元以上的出口企业已有196家,其中,有自营进出口 权的企业从无到有,达到了136家,这些企业2001年 出口总金额达到5亿多美元,其中自营出口额近一 半。特别是部分优、特、新产品的出口份额在全国 出口总量中已占有相当份额,其中,优质大豆出口 约占全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0%;优质棉花出口约占 全国棉花出口总量的50%;剑麻纤维及其制品出口 几乎全部由农垦系统提供,蕃茄酱出口约占全国出 口总量的30%,活猪出口约占全国活猪出口的 15%。+ 四、加强环境建设,使农垦现代化建立在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上
搞现代化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建立在环境 污染、资源破坏基础上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 化,是不能长久的。农垦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 一部农业开发的历史。在短缺经济时代,为了满足 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农垦进 行了大规模的开荒运动。近年来,特别是党中央明 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农垦系统在加快 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社 会的协调发展,使现代化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 上,并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农垦在开发建设中坚持 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合理的开荒方 法和耕作制度,加强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对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开发过程中,按照林网化、梯田 化、覆盖化的要求,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 合的办法防止水土流失,构建出新的生态系统;对 新疆戈壁荒漠地区的开发,以防风固沙为重点,注 意营造农田防护林,实行草田轮作,将沙漠改造为 绿洲,形成良好的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对北大荒沼 泽地区的开发,重点是防洪、防涝为主的水利建设 和防风固土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对沿江滨湖 地区,注意汲取前期开发的经验教训,80年代后不 再进行围垦,实行了退耕还渔,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业和水生作物等等。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黑龙江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新疆兵团生态 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核心,配合国家实施的西部退 耕还林规划,农垦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 新的阶段。黑龙江垦区自然保护区个数由1996年的8 个上升到目前的18个,面积由78千公顷扩大到300千 公顷,使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小兴安岭余脉等 区域的原始生态系统得以保存,57种野生动物物种 和16种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尤其是加大了对 湿地的保护力度,实行退耕还湿,到2000年,还湿 地约70千公顷。对于地处西部的新疆兵团,防风固 沙,保护水源等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1998年以来,新疆兵团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特别是落实国务院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取得良好 效果,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治理荒漠 化面积405平方公里,治理三化草地48平方公里,植 树造林近3000公顷,退耕还林还草15余千公顷,森 林资源面积达1255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6%,在 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环境恶化的趋势,为经济社会的 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农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 为今后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来的十余年间,农垦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 垦小城镇的建设,而小城镇的发展又为改善农垦人 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带动垦区经济和社会发 展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体上看,农场的城镇 化已经初具规模,建设水平高于周边农村,相当多 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根据调查显示,主要垦区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 小城镇已有600多个。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发 展,农垦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生活 环境得到明显改变。据对全国农场的不完全统计, 50%以上垦区的职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84% 的职工用上了清洁卫生自来水,70%的职工用上了 干净安全的气化燃料,90%以上的职工家庭通了卫 星电视、程控电话,其中30%的住户拥有电话1部以 上。另外,学校、医院及图书馆、影剧院、体育场 等文化娱乐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城镇居民的业余生 活,提高了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小城镇的繁荣和 发展,不仅成为吸纳外来人口和促进非农产业发展 的载体,而且也将为今后农垦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垦 区的现代化提供新的动力。+ 五、农垦在推进自身现代化的同时,还为农业和农 村的现代化提供了示范
几十年来,农垦系统始终致力于探索我国农业现代 化道路,为农村提供示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后,农垦在改革和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总体实力 不断增强,对农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也得到更好的发 挥。
农业科技的示范带动。从总体上看,农垦的农业机 械化装备水平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以家庭承 包为基础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已基本形成,大农场 发挥统一经营和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优 势,可为承包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农垦还建有比 较完善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对农 业增长的贡献率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部分垦区农 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农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农垦不仅以自己对农业 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 先锋作用,使农民看到了榜样,而且还以实际行动 帮助周边农村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提供了优质的 农机作业服务和大量的农作物及畜禽良种,示范带 动农村农民科学种田,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据黑龙 江垦区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垦区研制的200多项农 业科技成果,在垦区推广应用的同时,还辐射传播 到周边农村41个县市,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如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地方农村每年 应用面积达1500多万亩,亩增产15公斤,亩增收20 多元;“北丰系列大豆”品种,每年在地方农村推 广1000多万亩,亩增产10公斤,亩增收15元;“空 育131”等水稻良种,每年在地方农村推广800多万 亩,亩增产50公斤,亩增收50元;大豆、小麦、水 稻、玉米种衣剂每年在地方推广500多万亩。仅以上 良种良法在地方的推广应用,每年就使当地农民直 接增加收入10亿元左右。+ 产业的示范带动。与农村比,农垦企业不仅产业优 势、科技优势、规模优势突出,而且还具有组织化 程度高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各垦 区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在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基础 上,进一步实行了公司+职工家庭的产业化经营模 式,在粮棉油胶等大宗传统农产品产业及种业、奶 业、糖业、剑麻等热作产业发展了一大批有较强市 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对所在地区 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而且通过跨区辐 射,甚至带动了一些农业产业领域的发展和升级。 以奶业为例,农垦奶业在中国奶业发展中一直起着 重要的骨干带动作用,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液态奶市 场占有率超过50%;农垦的奶牛单产水平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33%,全国成年母牛年产奶7000-8000公斤 的核心群大部分都集中在农垦系统;农垦建有较为 完善的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奶牛饲养规模较大的垦 区和乳品企业还有较完备的育种中心、技术培训中 心、产品研发中心,可以为生产部门提供产前、产 中、产后全程服务,其奶牛繁育体系建设、饲养科 技水平、产品开发能力在全国均居于领先地位,在 北京、上海的奶牛育种中心和天津、西安、重庆的 奶用种公牛站,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大量良种高产奶 牛的种质基因。近几年,农垦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 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 团,通过他们的兼并、收购、联合,跨区建厂、建 基地,示范和带动了全国奶业的大发展。+ 先进文化的示范带动。农垦系统有400多个国有农场 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6000多公里边境线上 和少数民族地区,从总体上看,农垦系统的教育、 文化、医疗体系已经比较健全,除个别地方外,大 多数垦区的已经具备较完整的教育、宣传、医疗等 网络,即使偏僻地区的农场,也有较完整的九年制 教育和广播通讯网。周围的农民,把农场当成了当 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农垦在以先进生 产力示范带动当地农村的同时,也以先进的文化向 边疆少数民族广大农村作出了示范,为加快边疆民 族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以云南垦区为例,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 疆省,佤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基本是从 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国有农场绝大数 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垦区从50年代中期试种成 功并初建一批橡胶农场后,就开始把帮助和扶持边 疆少数民族发展民营橡胶,加快脱贫致富,发展边 疆经济作为已任。多年来,农场在技术、资金、生 产资料等各方面为当地提供大量的无偿援助。近几 年,还采取优势互补、联合开发的方式,进一步加 快了边疆农村橡胶和热作产业的发展。目前,在云 南省南部边疆民族地区的27个县中,有15个民族种 植橡胶,部分村寨有50%的收入来源于橡胶。农垦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大大改善了当地 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比如,农垦在边远山区 布点建队,生产队建到那里,公路就修到那里,电 线就架到那里,学校和卫生所就开办到那里,与当 地群众共同受益,帮助边远山寨解决了许多生产生 活难题。据初步统计,云南垦区在边疆修筑主干公 路1800多公里,桥梁200多座;建设水电站27座,装 机总容量79480千瓦,变电设备1500多台,架设高压 线路2500多公里,电讯线路2200多公里;修建了中 型以上水库49座,总蓄水能力1500万立方米;建立 中专2所、中小学155所、医疗院、所(室)202个, 以及电视差转台和各项文化、体育设施,改善了民 族地区的文化条件。+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 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农垦虽然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步 伐,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继续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把改革和发展 结合起来,以推进农垦经济结构战略性性调整为主 线,全面提升农垦经济的整体素质,着力增强农垦 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 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繁荣、职工富裕、垦区稳定, 并完成好“三个作用、一个力量” 的战略任务,即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示范作用,在优质农产 品生产中发挥骨干作用,在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中 起带动作用,并成为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繁荣、 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边境安全的重要力量。为此, 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国 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和改组,尽快形成多种所有制经 济并存和竞相发展的格局,实现农垦所有制结构的 全面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改组、改制,使国有资 本从非主导产业和中小企业中基本退出;通过重组 国有优质资产,形成一批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 具有规模和产业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集团 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垦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 用;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等非 国有经济的发展,使垦区非国有经济比重有明显提 高。+ 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努力把一产做强、二产做 大、三产做快,并通过产业化经营,使三次产业联 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更大的结构效益,从而构 筑起融入全球的农垦经济产业结构。围绕主导产业 的优化升级,对农垦的三次产业进行全面整合,重 点解决农垦产业结构单一、布局分散、产加销脱 节、优势不优的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农垦经济的竞 争力。+ 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构筑专业分工、合作的 农垦经济区域结构。合理确定不同垦区的地域分工 格局,使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垦区集中,构造有垦区 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彻底打破“小而全” 和农业结构趋同的生产格局,推动农垦农业向区域 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解决好经济发展中 存在的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等问题。+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全面调整优化 农垦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要求的农垦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以产业 化经营为主线,重组垦区各类资源,理顺各个管理 层次和经营环节,形成以集团化、公司化、产业化 的体制框架和运行方式为主的农垦组织管理结构, 解决影响农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推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前进的道路 上必然还会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只 要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 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 作,就一定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 利。+ 农业部农垦局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安徽农垦集团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