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



潘村湖农场:屡涝屡排不言败

潘村湖农场:屡涝屡排不言败

发布日期:2007-08-07 浏览次数:2282

      发源于桐柏山麓的800里长淮,在流经豫皖苏三省后,涌入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她是全国唯一一条没有直接入海口的大河。为调蓄洪水,保护城市工矿和交通干线,国家在沿淮设置了多个蓄滞洪区,潘村湖农场就位于苏皖交界处的淮河安徽段最后一个蓄滞洪区——潘村洼。
      2007年7月,淮河再一次暴露它桀骜不驯的本性,全流域雨急水猛,地处淮河最下游的明光市点降雨量超过700毫米,为常年总量大半以上,为同期的3倍多。没见过的大涝,也没见过的排涝。潘村湖农场的人们不会忘记:7月1日开始的第一次排涝,淹没于7月5日的一场大雨;7月5日开始的第二次排涝,淹没于7月8日的一场大雨;7月8日开始的第三次排涝,淹没于7月19日的一场大雨;7月19日开始了今年入汛以来的第四次排涝。
      8月的潘村湖,随着洪魔的退却,圩区内又恢复了乡村惯有的宁静。涝水已经抽排一空,极目远眺,大片劫后余生的庄稼生机盎然,田间隐约可见荷锄劳作的人们;在一些低洼地块,受灾的职工家庭农场正在抓紧补种改种。“今年全场有2.5万亩农田受涝,成灾面积1.2万亩,绝收面积约有9000亩。目前,场已拨出救灾专款帮助受灾职工恢复生产,力争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抗击53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战役中,潘村湖农场场长韩大鸣指挥若定,沉着稳健。
暴雨突降 旱涝急转情势急
      作为国家级优质专用小麦繁育基地,潘村湖农场今年午季小麦单产总产纪录再次被刷新。 “麦收时,老天是相当配合,3.2万亩小麦不到5天就收割完毕了。夏种时却因久旱无雨显得不那么顺利。”分管农业的副场长李先金对今年的午收夏种工作印象很深。“为了适期播种,农场从6月14日开始从淮河和女山湖引水,为家庭农场抗旱播种提供了充足水源。” 
      6月22日晚10时许,久旱的潘村湖迎来了今年入夏以来第一场降雨,到第二天早上7时,降水量达82.8毫米,旱情彻底解除。“这场雨下过之后,大田里的作物长势可好了,我家的60亩大豆真是一天一个样。”和三分场青年职工韩胜利一样,谁也没有想到,在一个星期之后,他们会遭遇只有他们父辈才经历过的特大洪涝灾害。
      6月30日下午,天气异常闷热。在当天的场党委会议上,党委书记、场长韩大鸣在和班子成员研究完第二天分头参加基层党支部庆“七一”活动后特别交代分管领导:“天气预报说今明两天有雨,苏拐电站和各分场内排站要密切注意雨情、水情。”
      30日晚8时30分,在一阵电闪雷鸣之后,大雨倾盆而下。7月1日上午,六分场简陋的会议室里,因为停电而显得很暗。 “凌晨5点19分起,雨势特别得猛。”按原定计划准时来到这里参加支部庆“七一”活动的韩大鸣场长与先到的几名党员同志交谈起来,“最让我不安的是3点多突然停电了,急得我是连着抽了五支烟。”说到这里,韩场长又一次拨通了电力部门的电话。
    “潘村洼内共有2个乡镇和我们潘村湖农场的17万亩耕地,农场的3万多亩农田处于‘锅底’位置,由于停了7个小时的电,112.9毫米的集中强降雨使全场大部分田块上水,排涝任务十分紧急。”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童俊一直守在值班室调度各排涝站抓紧抽排田间积水,值班日志上清楚地记录着7月1日的雨情和涝情。
      当天上午,副场长陶卫东赴各分场察看灾情,副场长李先金则在第一时间赶到承担全场70%外排任务的苏拐电站靠前指挥。旱涝急转使潘村湖农场成为安徽垦区最早遭受洪涝灾害的农场,全场防汛排涝形势骤然严峻。
科学调度 团结治水保家园
     “天好像被捅漏了,隔三差五就是一场大雨。”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大豆泡在水里,几乎整天待在分场的排涝站里的三分场职工杨新平一脸的无奈,“地里的水还没下去一点,更大的雨随后就下来了,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7月5日晚10时30分至7日晨,当地再降暴雨,降水量达168.8毫米。7月8日晚9时许至9日上午6时,又陡降暴雨120.2毫米,涝情和灾情进一步加剧。
      大雨不停,排涝不止。场属8个内排电站开足马力,昼夜抢排。“雨下得太急太猛了,排涝站满负荷抽也来不及,看着自家庄稼被淹,我干脆将原有的一台靠埂泵抬到了地头,依托保家圩抽排田间积水。”六分场职工吴绪丰的做法很快得到了许多家庭农场的响应,大家纷纷自发地在地头架设起以柴油为动力的小型抽水机排涝自保。
      “当此紧要关头,我最担心和当地乡村再发生排涝纠纷。”韩大鸣场长的担心并不多余。由于同处圩区内的地方乡镇农田地势相对较高,加之其排涝基础设施薄弱,少数村民对农场排涝十分敏感,总觉得如果农场排涝快捷会危及他们的庄稼。“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都发生了由于排涝问题而引发的部分村民和农场职工的纠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实现场地联手共同治水,韩大鸣场长觉得当下正是一个寻求共识和谅解的机会。
      7月6日上午,身兼明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潘村洼指挥所政委的韩大鸣场长,约请担任指挥所指挥的潘村镇新任党委书记和镇长共赴防汛排涝一线勘察水情。通过实地察看水情和沟渠走势及各自区域地块的海拔高程,场地领导很快形成了团结治水,携手排涝的共识。当天下午,明光市潘村洼防汛工作会议在潘村湖农场召开。到会的市领导明确表示:视农场利益为全市利益的一部分,科学调度,统一指挥,不遗余力地打好防汛排涝攻坚仗。
       潘村湖农场共有7个农业分场,全部3.2万亩耕地分属三个排区,即一、二(部分)、三分场为明光市李沟电站排区;二(部分)、四、五、七为场属苏拐电站排区;六分场为明光市杨洼电站排区。在明光市防指的科学调度下,无论是场属电站,还是地方电站,都竭尽全力抢排涝水,共同谱写了一曲场镇双方戮力同心抗天歌。
       7月10日11时05分,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下达启用蒙洼蓄洪区的命令。此后,安徽省防指按照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的要求,先后启用了9个行蓄洪区。国家防总同时对外宣布:目前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水为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规模超过2003年。
       7月19日20时至20日上午10时,潘村湖地区又一次陡降暴雨167毫米,是为今年汛期以来最猛烈的一次降雨过程,危害也最为严重,大片灾后补种的作物再遭没顶之灾,排涝战役重新打响。
        涝四次,排四次,即涝即排,不停地排,不仅表现了灾害的惨烈,更体现了一种顽强的精神。据明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的消息:到7月24日,全市共开启大小排涝机械700多台套,耗电800多万度,排水2.5亿方。隶属于潘村湖农场的苏拐电站是有着31年历史的老站。在这次排涝战役中,全站14台机组共开机4000台时,耗电30万度,排除涝水2880万方。“由于抢排及时,苏拐排区内近2万亩庄稼基本没受损失。”虽然显得十分疲惫,但年近不惑的苏拐电站站长阚广平仍然很是自豪。
水退人进 生产自救不放松
      “今年汛期降雨强度之大,频率之高,出乎人们的想象,但我们立足抗灾夺丰收的决心不能动摇。”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林贤传在7月25日召开的全场生产自救再动员大会上如是说。这次会议重申了7月11日第一次生产自救动员大会确定的目标:抓紧抽排涝水,水退到哪里,就补种到哪里,绝不留下一块白茬地。对在地作物,要加强田间管理,增施作物生长调节剂,促进苗情转化,切实将涝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张家兵,潘村湖农场三分场职工,夫妇二人承种了30亩的责任田。由于地势低洼,他家先后播种了三次,都因为漫水时间过长而寸苗不见。“根据当前农时,再播种大豆肯定是不行了,种什么,怎么种,大家都拿不定主意。”正当张家兵和其他受灾严重的职工家庭农场不知所措的时候,场农技部门将生产救灾“明白纸”发到了他们手中。为了帮助受灾职工开展生产自救,场农业生产主管部门综合农时、土壤条件、生产技术等因素,为受灾职工量身定做了数套生产自救方案。为解决受灾职工生产资金短缺问题,农场按每亩20—40元的标准发放了补助金。对种植绿豆、荞麦等晚秋作物的家庭农场,所需种子由农场统一采购,免费供应。到8月5日,全场9000亩绝收地块全部改种了绿豆、荞麦、玉米、蔬菜等作物,没有一亩地因涝而撂荒。
      由于夜以继日排涝自救,和六分场职工吴绪丰相连的10多户家庭农场的430亩大豆终于保住了。 “眼下正是大豆管理关键期,除草,中耕,施肥,一样也不能落下。”吴绪丰和爱人在郁郁葱葱的责任田里忙碌着,而他们身后与这块大田一沟之隔的农村田块,被淹没的豆苗早已枯死殆尽。在一分场的一块条田里,许多职工正在聆听两名头发花白的老同志说着什么。原来,这是农场专门从安徽省农科院邀请来的作物栽培和植保专家正在田间向职工讲解灾后作物管理技术要领呢。
      8月1日晚,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宣布:淮河润河集站水位回落到警戒线以下,至此淮河安徽段的水位已经全线“解除警报”,标志着仅次于1954年的淮河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防御工作胜利结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2007特大洪涝灾害面前,农垦人又一次选择了坚强,取得了胜利。(杨登宏)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安徽农垦集团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